昱青
昱青
媒体顾问
品牌公信力优化服务机构
首页 动态 服务 案例 智库 合作 知识 我们
 
 
 
  昱青
昱青
媒体顾问

    昱青是一家领先的媒体传播技术与分析公司,服务范围从媒体数据库、文案撰稿、新闻发布,拓展至综合监测与社交媒体倾听、内容营销解决方案、媒体分析。具备创新性的媒体顾问解决方案帮助企事业单位发布新闻稿、管理影响力人群、衡量社交媒体活动以及分析活动效率。
  
    目前,公司拥有陕西青年网、黄河少年网、新丝路茶网、媒介素养网等媒体矩阵服务平台。
 
 
 
  核心服务
★ 软文媒体推广发布
★ 网络平台托管运维
★ 企业媒体顾问服务
★ 舆情信息监测分析
★ 系统软件定制开发
★ 摄影视频拍摄制作
 
 
 
  我的微信(业务合作)
 
 
 
  秦英汇公众号
 
 
 
  陕西青年网
 
 
 
网站首页 >> 智库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昱青-品牌公信力优化服务机构 / 昱青 / 2024-06-06 10:54 / 阅读86114次

  摘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六年来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正面临着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挑战。文章从营商环境、发展动能、制度开放、协同创新、联动发展、服务能力等方面探讨提升战略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投入力度,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创新开放监管机制,加强区域联动发展,聚焦“一带一路”建设等措施,可供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陕西自贸试验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时参考。

一  引言

  2023年9月,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入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新征程上,要在全面总结十年建设经验基础上,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此前,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任务,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尤其是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2022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致辞中提出“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强调这需要中国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制度型开放机遇,尤其是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可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已成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推进陕西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对陕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陕西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  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现状

  陕西自贸试验区自2017年4月挂牌成立至2023年4月的6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共创造了725项创新实践案例,涉及人文合作、产业深化、投资改革、自贸试验区监管、金融改革等领域,超过30项创新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超过80项创新成果在全省范围内应用和推广,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2023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将“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作为年度重要任务,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推广创新成果,在产业融合、贸易投资、人文合作、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仅上半年在西安区域内就形成54项创新案例,4项国家级制度创新成果,有8项被陕西省商务厅评为优秀创新案例,超额实现“双过半”的创新发展目标。2023年9月,西安市自贸办印发了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提升战略实施方案,标志着陕西自贸试验区开始出台具体措施正式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

  (一)制度创新涌现,改革红利丰硕

  陕西自贸试验区围绕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点任务,加快差别化、特色化改革探索,推出多项举措推动和深化跨区域、跨部门集成创新,有关跨国农业全链条及粮食安全的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还以创新驱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总结的服务型制造、“两头在外”的新型保税维修服务等模式在全国范围得以推广和应用。2023年4月23日起的2个多月内,西安市自贸办主办了“春风十里 相约自贸——市民走进自贸试验区”系列主题活动,超过500人的体验者亲身感受了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的各个功能区,全方位了解自贸试验区创新成果,体验改革给社会公众带来的红利,共有150万人次在直播间观看,自贸试验区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二)营商环境改善,市场活力迸发

  陕西自贸试验区主动围绕经营主体的全生命周期开展各项改革,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推动法治自贸建设;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审批程序;督促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截至2022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设经营主体15.2万家,其中新设企业9.67万家、外资企业934家,年均新设企业数占全省同期新设企业的7.6%。2023年5月3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RCEP企业服务中心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揭牌成立,签约了第一批外贸企业和服务机构,标志着西北地区首个省级RCEP企业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有利于发挥自贸试验区与RCEP的叠加优势,助力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2023年6月28日,西安市自贸办举办“加工贸易云报核系统”上线启动仪式暨业务培训会,该系统是西安市加工贸易领域改革的标志性举措,也是在全国具有首创性的制度性创新实践,可有效解决加工贸易企业在账册核销时普遍反映存在的申报数据计算量大、核算过程繁琐、配合监管成本高等问题,实现加工贸易账册核销“一次录入、自动核算、网上审核”功能。

  (三)自由化便利化提升,外贸外资稳定发展

  截至2022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贸易总额已经突破1.65万亿元,平均每年占陕西进出口贸易总量的71.6%;使用外资总额达5.64亿美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上涨31.8%。目前共有17条中欧班列(长安号)投入使用,成为中国内陆地区国际干线的重要中转站,其中重箱率、开行量以及货运量均排在全国指标首位。2023年3月30日,第二届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大会在西安举办,包括连云港、昆明、合肥、郑州等10个经济片区和4个城市参加,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的产业聚焦效应,共同签署了“西安宣言”,为贸易合作、产业融合的深化奠定有力基础。2023年4月,西安市自贸办举办西安浐灞国际会展公用型保税仓库启动暨首批合作项目签约仪式,这是目前陕西首个符合智能化仓储与安防监控系统和海关实现联网的保税仓库,为全面拓展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改革以及推进制度创新提供重要保障,从不同维度促进跨境电商、国际会展等产业的产业聚集效应。2023年6月9日,陕西第一条按照《国际公路运输公约》(TIR)运行的跨境公路货运线路通车,这健全了陕西与中亚各国的贸易合作网络,加强了我国西北地区国家物流领域陆空联动模式的不足,为陕西对外贸易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建设路径廓清,发展特色突显

  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廓清下一步建设路径,秉承“丝路自贸”的理念,践行“科创自贸”,强化“农业自贸”,不断加强与各国产能合作,为“一带一路”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联盟成员;在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设8个离岸创新中心,在10个国家打造海外研发基地,为全球贸易贡献3000多项创新技术,技术出口总额将近60亿美元。为了进一步给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提供智力支持,2023年3月,西安市自贸办召开第二届智库专家聘任仪式,遴选省内外45名专家、企业家组成第二届自贸试验区西安智库,以保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然而,当前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营商环境有待改善,政务服务质量需要提升,创新投入力度还不够,发展动能需要转换,产业结构需要优化,监管机制需要创新,制度性开放力度需要提升,自贸协同创新区的效应还不明显,区域联动需要加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有待加强。

三  陕西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思路

  新时代,新征程。2023年,陕西自贸试验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陕西“三个年”活动,高标准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主动参与国际经济贸易交流,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成果;重视多元主体的市场需求,全方位增强政务服务效能;构建并完善开放平台,全面加强服务保障措施;合理配置整合资源,深化示范引领作用。

  陕西自贸试验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决策部署,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其总体思路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相关领域集成改革创新,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发展驱动能力,提升特色产业质量,推动优势产业加速聚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对外开放层级,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发挥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支持协同创新区建设,加强联动创新发展,提升发展空间范围,提升引领示范效应;积极融入和共建“一带一路”,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加快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改善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

  陕西自贸试验区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和群众需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优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发挥商会、行业协会和各种专业服务组织等社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针对企业的服务机制。

  (二)创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质量

  以制度创新促进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文旅经济为抓手,构建具备高影响力和示范效应的综合性产业服务体系。尤其是,以“秦创原”平台为引领,发挥全球资源要素优势,通过引入和培育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产业项目,带动和聚集各个区域的创新发展,拓展产业链深度与广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金融创新为杠杆的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平台。进而,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融合,突出支柱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打造高水平的产业聚集示范区,建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进而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扩大制度开放,提升开放层级

  深入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利用好RCEP机遇,尤其是充分发挥西安拥有韩国、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四个RCEP成员国驻华总领事馆的优势,加强经济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与相关国家全方位交流合作,包括文化旅游、美食、经贸、科学、教育等领域,为陕西开拓区域内部统一市场,实现贸易繁荣注入新动能。进而,深入研究《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等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推动陕西与国外的管理制度、贸易规则的进一步融合,减少制度冲突和协调费用。充分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带动效应,合理利用两种资源,在确保高水平自由化的前提下,提升自贸试验区的便利化程度。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通关程序、国际物流系统等的提升改进,使之更加简捷高效。

  (四)支持协同创新,提升发展空间

  大力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深入挖掘政策资源与地理空间的优势,为自贸试验区的协同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为产业降费增效提供驱动力。促进自贸片区和协同创新区的深度融合,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的空间维度,发挥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作用,针对自贸试验区资源不集中、片区碎片化、协同治理不完善等问题提出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不断强化各区域间的协同合作效应,为扩大空间范围提供稳定保障。

  (五)加强联动发展,提升合作效应

  发挥陕西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让更多企业享受自贸试验区红利,延伸拓展自贸试验区发展腹地,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推进全域协同创新发展。应当坚持中心城市跨区域产业协作效应,探索产业开放协同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其他经济区的产业融合,加强与长三角、港澳台、沿海地区的产业合作,将优质企业引进来,促进高端产业聚集。要加强与中心城市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以集团+制造基地的模式进一步挖掘产业链价值,推进区域分工与协作,缓解中心城市的不良竞争,深入分析区域协作架构。发挥各区域产业优势,进一步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分工,根据实际情况推行错位发展,为非中心城市的“飞地经济”布局提供驱动力,同时推动中心城市打造“飞地总部”,共享自贸试验区的红利。

  (六)抓住时代机遇,提升服务能力

  陕西自贸试验区应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和“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办的重要契机,积极推动“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落地,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亚五国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教育科技等方面,塑造对外贸易的新优势,把陕西推向全国对外开放前沿。加速建立和完善对外开放通道,发挥已有的开放平台的职能,发挥国际化交通枢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优化区域对外开放的结构,建设对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互动,有序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企业迁移,推动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链向更高层次发展,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相结合。

四  陕西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对策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探索开放型经济、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以及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陕西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实施,是实现陕西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陕西和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为此,陕西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1.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入研究世界银行新版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BEE),有针对性地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推出企业有获得感的举措,在政策法规、投资贸易、人才科技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好服务,创造透明、法治、便捷的管理体制和营商环境。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内外资企业在资质获取、招投标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探索建立竞争政策有效性及市场竞争状况评估机制。加强反垄断执法,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除涉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重大经济利益安全外,一般行业禁止对外商投资作出业绩性要求。

  2.建立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自贸试验区的法规建设,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投资者和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集群优势,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生态链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保障体系。发挥现有的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中心的作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事海事争端解决优选地。加快国际法务运营平台建设,探索建设服务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区域总部基地。创新性知识产权综合交易服务平台,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等知识产权权利方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服务,支持开展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

  3.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逐步推动市、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自贸试验区实施,编制公布自贸试验区行政许可事项清单,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透明度。与经营主体成长规划相结合,拓展“一事一办”集成改革中的事项办理范围,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提高满意度。加强数字化政务建设,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进一步健全政策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制度,提升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和便捷性,创新服务模式,推进“掌上办”和“指尖办”,打破部门和区域之间的“信息孤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

  (二)加强创新投入力度,提升创新发展动能

  1.加强创新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支持自贸试验区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政产学研共同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型协作体系,持续拓展产业链深度与广度。创新人才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和用人主体的对接,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灵活引进人才制度,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和区块链等新兴领域的职称评审工作;探索建立“人才+服务+资本+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建立“产才融合”的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2.提升创新发展动能

  加快建设西安科技创新“双中心”,以“硬科技”为特色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具有前沿引领性的新兴产业衍生地和“一带一路”顶尖人才首选地。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的开放创新平台,基于全球视野,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科技合作机制,从平台建设、未来产业布局、人才引培、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打造重大原始创新核心区,实现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成果突破。推动境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支持自贸试验区完善外籍人员在陕工作的便利措施,对特殊外籍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制度;探索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人才评估制度,引入国际知名的通用执业资格,如CPA、精算师等作为评价高层次人才参考;借鉴国内外高级人才税务补贴,制订税收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陕落户。

  3强化特色创新优势

  发挥杨凌自贸片区的农业特色,以种业为依托,发挥自贸试验区与综合保税区的政策融合优势,深度挖掘、利用中转基地优势,拓展农业产业链广度与深度,加快推进种业领域制度创新,探索“引种快速审批”和“特殊监管”经验,促进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构建境外重要种质资源战略储备库。加强在金融保险、贸易标准、检验认证等生产性服务领域主动创新,促进要素的聚集与辐射,促进开放平台激发新动能,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中心。强化上合组织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参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上合组织在跨境农业标准合作与交流,加快推进农业标准、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为全国各区域的制度创新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成果。

  (三)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能级

  1.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产业联动优势,推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推进供应链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链供给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速制造业的高端化和绿色化转型,加速构建制造业的绿色制造系统,在此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中小型企业进行节能、环保、绿色化的循环化改造,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水平,推动相关的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利用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2.提升产业结构能级

  以产业“建圈强链”为引领,积极对接重点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计算、新材料产业,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相关领域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整合“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创新体系,促进产业链协同水平提升。加快打造未来产业体系,丰富完善产业版图,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发展制高点。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制,加强IC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内容和服务的协同创新,形成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等全产业链。支持自贸试验区创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构建基于语言计算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式创新平台,培育对产业链核心环节有控制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培育氢能产业发展,构建氢能源交易中心,推进区域一体化氢能源交易市场建设;以硬科技为基础,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构建“芯-软一端-网”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深入推进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全球医药龙头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布局药物临床研究、药品研发等项目,加快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以“打造中西部第一会展品牌”为抓手,全面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聚焦展品变商品,实现溢出带动效应升级。

  (四)创新开放监管机制,提升投资贸易层级

  1.提升投资开放水平

  严格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继续完善监管体制,建立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进一步扩大电信、科技服务、教育、卫生等重点行业开放,放宽注册资本和投资方式的限制。探索建立“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综合服务”投资制度,在“管得住”前提下探索对具有强制性标准的领域简化审批,建立健全备案制度。

  2.创新金融监管机制

  首先,促进金融监管服务法治化。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针对自贸试验区制定创新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在今后的自贸试验区综合立法中专门设置金融监管章节,制定明确合理的金融机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健全高效的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体系,尝试制定自贸试验区金融监管条例。其次,推进“审管执信”闭环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金融领域风险监管,强化市场主体注册登记、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等全流程监管。加强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资金监管。加强涉企信息归集共享,健全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推广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新型监管模式。

  3.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首先,为境外贸易企业提供便利的跨境资金结算服务。最大限度发挥丝路国际保理平台作用,和优质国际保理、银行等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全流程、一体化跨境金融服务网络。持续开展资本项目数字化服务试点工作,优化资本项目收益在国内使用的审批程序,推动非接触式的电子单据审核方式,为企业提供便利。其次,加强自贸试验区外汇服务品牌建设。鼓励自贸试验区内各外汇银行创新,不断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优质外汇服务品牌,提升自贸试验区的用汇环境及营商环境。创新实施“五免”政策,即合作银行免收保证金,免抵质押,免于占用企业银行授信额度,担保公司免收担保费,免反担保。利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缓解自贸片区企业融资难贵问题,提升贸易融资真实性审核效率。推出“优企名单+信用互认”机制,支持自贸试验区优企名单中的企业享受电子化审单、“一张凭条秒收付”等服务。再次,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加大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供给。支持自贸试验区发挥绿色金融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增加优惠利率贷款、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4.促进投资贸易新业态新模式

  推进加工贸易从传统来料加工转变为自有品牌打造的模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工作,支持自贸试验区企业在重点市场布局建设海外仓。支持金融机构为自贸试验区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为创新型跨境贸易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丰富创新型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功能。

  5.推动贸易数字化转型升级

  进一步推进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跨境贸易数字化转型进程,打造数字自贸试验区。强化数字内容、数字平台治理,不断提高数字化区域治理水平。用好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搭建贸易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重点数字场景合作伙伴计划”,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精准服务,推动落地更多数字化场景和项目。支持设立数字产权运营平台,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应用机制。

  (五)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提升协同创新效应

  1.提升协同创新效应

  加强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的建设,围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强化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率先在协同创新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的创新试验率先在协同创新区同步试验,引入绩效考核机制,以考促建。加强自贸试验区和协同创新区的横向联动性、协同性,加强相互之间的互学互鉴,强化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各自贸试验区与协同创新区的协同创新成效的考核。围绕西安都市圈强化区域间的经贸活动、产业园区合作、产业链合作,促进区域间在平台、产业、项目和人才等领域的深入合作,完善“西安研发制造+周边转化配套”模式,推动西安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创新。探索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及其他地区建立联合招商制度,共享招商资源;针对核心项目构建共同决策机制,全面提升产业招商比例;积极参与优质产业转移项目,推行利益与风险共享,协商分配税收等制度,减少非中心城市受到自贸试验区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出台合理可行的补偿制度。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积极对接周边区域,加强与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自贸试验区联盟、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特殊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创新联盟等合作平台的合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对接,共同营造更统一、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一是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接,促进陕西企业与北京、天津等国有大型企业在技术、资金、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强两地科研机构、企业建立产学研交流合作,加快推进高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加强与北京、天津等高校建立教育领域的信息共享机制,为自贸试验区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二是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经验,制定有关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投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增强其在政策和制度上的创新性。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高端应用产业向外梯度转移,向苏州、杭州、温州等地的企业家学习,吸引更企业来陕投资创业。三是与粤港澳大湾区接轨,深化经贸、产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支持陕西各种高品质的农产品及特色优势产品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向海外出口。四是与长江经济带结合,进一步加强陕西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长江流域重要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速铁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借鉴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经验,推动自贸试验区绿色转型。五是与黄河流域的结合,加强与关中都市圈的联系,深化人才、科技、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交流,加强和黄河流域有关区域的清洁能源发展和利用方面的合作,共建一批新的绿色能源发展和运输项目。

  (六)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1.增强服务对外开放的基础设施

  首先,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进一步推动西安国际港务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陆港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便利高效的运输服务,全面提升中欧班列(长安号)对境内外资源的协调与整合作用,进一步挖掘中欧班列(长安号)在对外经贸领域的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提升全流程服务的综合效能,持续拓展服务平台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对外开放的动力和活力。构建西安与上海的协同机制,拓展铁路与海运的中欧班列联合深度与广度,打造中部地区与沿线国家深度交流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中哈西安商贸物流基地建设与哈铁企业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其次,高质量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支持高标准优化中欧班列产业集群,加强物流、产业、贸易的进一步融合,强化产业集群效应。建设西安空港枢纽卡车航班中心,形成“空-公-铁”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提高市内、城际及国际的物流集散和中转能力,建成连接东西南北、辐射全球的综合性物流枢纽,进而推动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加快发挥政策叠加的优势,积极推动第五航权的应用及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保税维修服务,增强“直装直提”等措施的力度,探索实施国际中转旅客和行李免检,推行中性电子运单制度。再次,提升智慧海关建设水平。持续推进体制改革,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关检业务进一步融合,不断提升海关智慧化管理水平,强化源头管控,实现全方位核查,构建全产业监管网络,真正做到全方位监管。不断完善口岸设施和环境,提升风险和信用管理的可量化、可视化水平,以数字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口岸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程度,支持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发展。

  2.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

  坚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核心,加强经济技术交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产业链协同机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核心零部件、高端技术、核心基础材料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高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学等领域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推进“数字丝绸之路”与“创新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与第三方市场的深度融合,尤其在于邻国的第三方的重点工程、合作文件上的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加强数字经济对传统贸易和商业模式的改进,促进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推动跨境电商、会展产业高质量发展。

  3.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对外开放高地优势,加强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以及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绿色低碳等方面的合作,开辟新兴领域的合作空间,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及联合工作体系。深度挖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独特优势、当代价值,促进陕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品牌建设,把戏曲、影视、演艺等特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强,积极扩大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提高陕西地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文 /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王铁山  彭欣雨

陕ICP备15011396号-14
版权所有 昱青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镜像/复制
Copyright © 2024 youth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昱青是品牌公信力优化服务机构。为企业及个人提供定制媒体宣传服务及活动策划方案、软文撰稿、舆情管理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包含线上发布会直播、媒体分发、媒体邀约、人物专访、网红直播、拍摄(人物肖像、淘宝产品、书画工艺美术、非遗人文)等服务项目。同时,涵盖新闻宣传、媒体邀请、企业专访等横跨网络媒体、视频媒体、报纸媒体、电视台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