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与责任交织的网络生态中,张雪峰事件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映照出个体借势崛起的可能,更折射出网络代表人士在影响力扩张中的生存命题。从凭借通俗解读打破教育信息壁垒,到因言论失范、品控缺失而陷入舆论漩涡,张雪峰从顶流到受限的转折,为所有网络空间的公众人物提供了深刻的警示。作为连接公众与社会议题的重要桥梁,网络代表人士唯有在才华与责任间找到平衡,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中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流量狂欢下的价值迷失:张雪峰事件的三重警示
张雪峰的崛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通过“7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的通俗方式,打破了信息壁垒,并凭借精准的需求捕捉,构建了教育咨询的商业版图,其对志愿填报市场的激活作用不容忽视。但流量放大镜下,其发展轨迹中的风险累积最终引发质变,这背后的三重迷失尤为值得警惕。
言论边界的失守透支公信力。公众人物的话语权从来不是无限特权,而是附带社会责任的公共资源。张雪峰从“专业解读”滑向“极端表达”的轨迹清晰可辨:从“打晕都不能报新闻专业”的学科否定,到“文科就是舔”的群体冒犯,再到对国家统一议题的功利化解读,这些言论虽看似能短期内吸引流量,实则不断侵蚀着专业信任。当言论缺乏数据支撑,不尊重多元观点,不避免对立冲突时,即便拥有千万粉丝,也终将在监管与民意的双重审视下失去立足之地。正如《解放军报》所指出的,煽动性表达即便包裹着情感外衣,也难逃对公共议题的伤害。
商业扩张的无序消解初心价值。教育咨询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专业服务,而非制造焦虑以谋取利益。张雪峰团队推出的18999元“圆梦卡”3小时售罄、单日营收破2亿的商业神话,背后是“制造焦虑-售卖方案-售后推诿”的流水线运作。当标价168元的高考预测卷出现条件矛盾、不符合考纲等低级错误,而商家以“拆封不退”为由拒绝担责时,其宣称的“为普通家庭避坑”的形象已然崩塌。这种将教育服务异化为“暴利生意”的倾向,不仅违背了行业伦理,更触犯了商业诚信的底线。瑞安市法院数据显示,近三年高考志愿填报纠纷在教育培训合同纠纷中占相当比例,其核心症结在于服务与价格的严重失衡。
影响力使用的失当放大风险。网络算法的赋能使个体影响力得到千万倍的放大,这种“被赋予的权力”要求相应的责任担当。张雪峰的言论曾导致90所“双一流”高校新闻专业录取位次平均下滑15%,这种超越高校招办的影响力,非但未用于理性引导,反而加剧了教育选择的功利化趋势。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故意泄露内部会议中关于公共议题的表态,试图通过“表演式爱国”来收割流量,这种将社会议题工具化的行为,最终精准触犯了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专项行动的红线。
穿越周期的生存逻辑:网络代表人士的四维准则
张雪峰事件并非个例,同期户晨风因制造阶层对立、蓝战非因传递消极价值观而相继受到限制的案例,共同印证了网络生态治理的明确导向:流量终将更迭,唯有坚守底线的价值创造方能穿越周期。对网络代表人士而言,需确立四维行为准则。
(一)言论有界:以专业理性筑牢表达根基
言论自由的边界,在于对事实的尊重与对责任的敬畏。陕西省网络代表人士座谈会明确提出,网络人士需“杜绝发布违法违规信息,不触碰暴力、侵权等红线”,这一要求应成为日常表达的基本遵循。在解读专业议题时,需构建“三问审核机制”:内容是否有权威数据支撑?是否尊重学科与职业的多元价值?是否可能引发群体对立?……
涉及公共议题时,更应保持审慎克制,严禁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违背的言论、严禁参与网络暴力。网络代表人士需清醒认识到,个人观点的传播范围已远超私人领域,一句缺乏考量的表态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唯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避免陷入“言论越界-信任崩塌”的恶性循环。
(二)商业有道:以合规诚信实现价值共生
商业变现本身并无过错,但需坚守“货值匹配”的核心原则。张雪峰团队的教训在于,将商业扩张凌驾于专业服务之上,以万元高价套餐与漏洞百出的产品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引发了信任危机。网络代表人士在变现过程中,首先应坚守合规底线:教育咨询应杜绝“保录取”“内部渠道”等虚假宣传,直播带货应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所有服务均应明确合同条款与售后保障,避免陷入“宣传夸大、条款模糊”等行业乱象。
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价值共生”的商业逻辑。教育部“阳光志愿”工程已明确要求教育咨询机构接入官方数据接口,江苏等地更是规定1v1咨询基础收费不得超过200元/小时,这预示着依赖信息差与焦虑营销的模式终将被淘汰。网络代表人士应转向“专业增值”路径:例如,通过提供免费科普内容来降低行业门槛,以分级服务满足不同需求,利用透明流程保障消费权益,从而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维护行业生态的健康。
(三)人设有源:以真实价值替代表演包装
长久的公众信任并非源自刻意设计的人设,而是源自始终如一的价值坚守。张雪峰早期“寒门代言人”的人设之所以获得认可,是因为其内容精准切中了普通家庭的教育痛点;而后期人设崩塌,则在于其“为普通家庭服务”的宣称与万元套餐、售后推诿形成了尖锐对立。这提醒网络代表人士:人设必须植根于真实的专业能力与价值追求,而非流量算计的表演工具。
建立可持续的个人品牌,需实现“三个统一”:线上表达与线下行为的一致性,商业诉求与专业操守的协调性,以及短期流量与长期价值的平衡性。正如陕西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所倡导的,网络人士应“以具有深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吸引关注”,这种吸引力远比刻意炒作的话题更具持久性和生命力。当个人品牌与正向价值观深度绑定,即便遭遇流量波动,也能凭借公众信任实现平稳过渡。
(四)责任有为:以公共价值回应时代需求
网络代表人士的影响力本质上是公众赋予的信任,这份信任理应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张雪峰事件的深层遗憾,在于其本可利用影响力弥合教育信息鸿沟,却最终走向焦虑制造与对立煽动。反观规范案例,陕西省网络代表人士主动投身文旅推介、公益助农,以专业能力服务地方发展,恰是对社会责任的生动诠释。
践行社会责任可从三方面着力:在专业领域,当好政策解读的“翻译官”,如教育领域可普及官方志愿填报系统,财经领域可解读惠民政策,以理性声音对冲焦虑情绪;在公共议题上,做好民意沟通的“连心桥”,主动回应合理关切,传递积极信号;在社会服务中,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参与公益行动,弘扬文明理念,让影响力真正服务于公共福祉。
网络空间的迭代速度虽快,但价值判断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公众真正推崇的,是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表达;市场最终认可的,是合规诚信的商业实践;时代终将铭记的,是不负信任的责任担当。张雪峰事件所揭示的,不仅是个体发展的警示,更是网络生态进化的必然——当“流量至上”让位于“价值为王”,当“话题炒作”回归“专业深耕”,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凝聚共识、传递善意的场域。
作为网络代表人士,当以才华赋能专业,以责任校准方向,以诚信维系信任。唯有如此,才能在流量浪潮中站稳脚跟,在时代变迁中保持定力,真正成为网络空间的积极建设者,为营造清朗生态贡献“新”力量。 |